张林生 MD,PhD, 美国Emory大学教授,病理科医生。张医生是当年网络麦地论坛的元老,热心辅导和鼓励学生们Match进入美国住院医生培训。
刚刚从 Orlando 11 th CAPA Diagnostic Course & CAP 年会回来,在会上见到好几个准备申请病理住院的同学,虽然没有深入的交流,根据我多年与住院医师申请人交往的经验,感觉有几句话需要写下来,让更多的申请人能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 申请人跟已经在practice的attending或者Faculty交流学习主要的目的,应该是进一步了解申请过程中如何能够完善自己的申请文书和提高自己的申请条件,以便能够明显提升申请的成功率。如果你跟别人交流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内部的connection走关系,拿面试,甚至把你推进faculty所在的住院医 program,那你应该趁早放弃这个想法。在美国,不管是申请入学还是申请工作,很多情况下都非常看重推荐信或者推荐人口头的推荐(实际上口头推荐往往比推荐信更加有效),但是每一次推荐都涉及到推荐人的信用,在中国甚至很多在美国的华人思维模式里,我们见过一面,我们都是华人,那么你就应该帮我。虽然说华人应该尽量帮助华人这个是没错的,但是,推荐一个人进入自己的program,实际上是用个人信用做担保的,除非对某一个申请人的背景、知识、能力、和人品都非常了解,否则,通常情况下,Faculty是不可能给任何人直接要一个面试,或者推一个人进program的。
- 我个人在面试申请人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特别长的时间去准备和阅读申请人的材料。一般来说我基本上就是浏览一下申请人的CV和考试成绩,但是我一般都会认真读一遍申请的personal statement (PS)。关于personal statement,这里面的关键词是personal。如果重复和总结CV里面相关的内容,那这个PS就非常无聊了。我个人认为,PS不仅要展现你的最突出的长处,而且要会讲故事,同时,更重要的一点,要针对每一个program做出对于你个人和对program本身合适的、最匹配的相关陈述,让面试官见到你以前,就可以了解你为什么特别适合这个program。对于CMG来说,虽然说能进有名的大学program是人人都追求的理想,但实际上,除非你有特别突出的长处,进入名牌大学的program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即便你能够进入名牌大学,或者特别好的program,如果你的能力不能跟这个program匹配,那么你在那里做住院医师将会是一个非常吃力和痛苦的过程,甚至有可能会影响你未来申请fellowship和拿找工作的推荐信。所以我个人对绝大多数申请人都这样说: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首先能够进入一个program,而不是考虑进入什么样的program。最后决定你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和将来发展什么样的Career,最关键的还是你的Fellowship training。在这个前提下,尽量改善申请条件,争取进入最适合自己的program。
- 关于面试,大概在2011年的时候,我们在当时的麦地(MITBBS Medical Career)曾经组织过一个包括各个专业在内的网络 Mock interview。在那个Mock Interview 大会上,当时ACAP SRF(student resident, fellow) Committee Chair 张建军大夫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interview is a conversation, not a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There are no correct or incorrect answers. 现在,网络发达,微信交流也方便了,我见到不少华人医生组织或者个人在举办Mock interview。我希望广大申请人能够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你如果想通过Mock interview改善你的面试技巧,那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效的。但是你如果想通过Mock Interview找到更好的回答问题的内容和方法,那应该是一个比较错误的方向。我曾经面试过几个CMG申请人,他们对问题的回答,有时候只要两三句话,我就可以知道他们是专门做了准备,并且是用标准的答案来回答问题的。这种实际上是效果非常差的面试。面试最关键的是要跟面试官进行比较通畅而有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来表现你的交流能力,在短时间内展现你的长处,从而取得良好的印象,并不是按照网络或者别人给你指导的标准答案,去回答问题。
- 关于语言和文化(感谢MSKCC的肿瘤科顾平大夫提供以下观点,我完全赞同), 大部分的CMG都有一个共同的大问题,与美国的文化有很大的隔阂。这个不仅仅有语言上的问题,更有对美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理解和感同身受,特别是没有在美国读过书和工作过的申请人,对美国医院文化有很大的不理解或者是一无所知。有不少CMG在创造机会接触美国医疗系统,但是绝大部分人只关注一个目的:CV里面有USCE,拿到一封推荐信。实际上,如果能够利用observation的机会跟faculty和trainees多交流,了解一些美国文化,特别是医疗机构相关的沟通、交流,对面试和以后住院医期间尽快进入角色,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病理专业的面试的时长,肯定超过内科和其他专业。很多CMG有一定的研究经历,面试喜欢表现自己这方面的长处。但是,你面试的是临床住院医,大部分临床面试官对基础研究没有兴趣的,你不可能,也不应该花大量的时间一直在说你的研究,或者说你的别人不感兴趣的所谓个人经历。怎么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双方都能在某一个点上面聊开了,就要求CMG们能够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和换位思考。当然,这是要求有生活的积累和善于找到谈话的热点的能力的,比较难短期有明显改变,也很难提供具体的指导,但是我们仍然希望大家能够特别重视这个方面的学习和锻炼。 最简单地说,program想找一个能愉快共事四年,不会惹麻烦,还有趣的人,申请人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长江后浪推前浪,祝大家都能进入最适合自己的program,期待更多的年轻一代华人加入Chinese American Physician 大家庭,更期待有新一代CMG能够脱颖而出,以Dr. Jim Zhai为楷模,成为行业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