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联盟组织征文活动,让我有机会在再次出发前,回顾并整理自己走过的这段旅程,让那些流过的泪水和汗水被看见。” ---Yuxin

我是Yuxin,今年第一次参加match,幸运地上岸rank # 2 的一所大学家庭科住院医项目。

 

我的yog在申请时是11,已经有绿卡,国内完成了硕士及眼科住院医师培训,做了两年的眼科医生后来美国读了PhD。

 

2018年来美国读PhD时,第一次了解到考U这条路。但忙于繁重的学业和科研,迟迟没有下定决心。PhD读了一半发现自己还是更热爱临床。于是开始准备考U。兼职考U是一件比较挑战的事情,要放弃刷剧、旅行、聚会,早起晚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跟着小组和小伙伴们一起精讲FA,刷UW。准备了一年半在2023年1月考过step1。之后花了几个月准备毕业事宜,在8月顺利毕业。随后搬到西雅图开始全职准备step2,依然是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精讲UW,在2024年2月考完step2并取得一个不拉垮250+的分数。

 

长Yog对申请家庭科确实是个限制,大部分项目网站申请要求yog在三年以内。我从一开始申请时就收到很多负面反馈,到开始查项目发现yog的要求更是一顿暴击,一度以为自己要和家庭科无缘了。但实际经验发现不用在意yog的要求,主要是看项目是不是img friendly。如果申请的项目不是特别多,可以发邮件或者电话咨询项目yog是不是hard filter。

 

这一路走来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有小伙伴一起让学习变得没有那么难以坚持,有华人医师联盟前辈的答疑解惑让这条路充满动力和希望,有家人朋友的理解支持让自己可以勇往直前。准备考试的过程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而且增加了很多自信----原来传说中那么难的考试我也可以拿下!准备申请和面试的过程中,深度剖析自己的同时变得更加了解自己,过去的每一段经历---甚至那些不喜欢的人和事,都变成了素材,实现了它们的价值,帮我变成更好的自己。

 

大一的时候,一位家人从美国访学归来,鼓励我以后有机会也要去美国看看。当时我想我咋能到美国去,美国在哪,那么远!没想到多年后,我不仅来了,还站在了医师这条路的起点上,继续去治疗、去帮助、去安慰患者。

 

因为疫情,学业及考试,我已经5年半没有回国了,考完step2回国待一个月。回到美国已是四月,对实习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大学项目的实习一般都需要提前规划申请,可惜我之前在全心备考,没有了解实习事项,错过了申请机会。为了尽快match上岸,我选择等待时间较短的商业实习。从2024年4月底开始了为期4个月,三个不同地点的hands on实习。商业实习虽然花费高,质量参差不齐,但好在我遇到的带教都不错,认真教学,推荐信质量也很好。

 

9月初回到西雅图开始准备申请材料。我明确自己未来想做primary care physician,为了最大可能的match,双申了FM和IM,每个都分别申请了300个左右,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我心里想着一路走到这儿已经投入很多,多拿面试早点上岸是我需要的)。这些投资对我来说是值得的,最终拿到了10个IM 和8个FM面试。等待和准备面试的过程都是焦灼的,但是随着面试展开就会越来越从容和自信。多拿面试减轻了一些焦虑,对面试容错的空间也大一些。

 

2024年12月初,在面试阶段,迎来了女儿的出生。然而,生产过程中我经历了大出血,失血6升进展到DIC。在意识残存的时候,我想:天呐,不会要死了吧,我这么年轻还没当上医生呢!后面还有很多面试及second look没参加!我不想爽约啊!感谢我的医生们争分夺秒的救治,在急诊介入手术后成功止血,ICU住了三天后情况稳定。后面的面试及second look如期完成。在这场与死神擦肩的考验中,我切身体会到了医学的意义与医生的价值,让我从医的初心更加坚定而纯粹。

 

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愿我们都在不断前行中更好的认识自己、成就自己!

责任编辑: 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