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炳玉,2025年Match美国病理科住院医生。在小红书上分享考试和Match经历,小红书号信息: 64754029。
成长背景与求学经历
我出生在中国南方农村,家境贫寒。高中时期,学杂费都是家里四处借钱才得以凑齐。凭借这份坚持,我成功考入上海的大学,并独自拖着行李箱开启了求学之路。
大学期间,我再未向家里伸手要钱,而是通过以下方式完成学业:助学贷款、奖学金与助学金、校内外的兼职工作。
USMLE备考历程
Step1备考(2年准备,含1年休学)
2013年大三时,一位学长来医学院介绍USMLE考试。起初,我因英语基础薄弱而自我否定,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并未认真考虑这条路。然而
几个月后,看到班里同学开始备考,这激发了我的斗志。
我决定给自己设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即便最终未能实现,至少能显著提升英语能力,尤其是阅读英文医学文献的水平。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系统性复习,并组建了一个考U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间相互鼓励、资源共享,每周固定一天进行知识交流。这种协作式学习带来了多重收益:
- 信息互通:分享优质复习材料与高效学习方法
- 知识强化:探讨复杂知识点的理解方式
- 心理支持:相互激励缓解备考压力
经过两年的刻苦准备(期间休学一年全职备考),我的书面英语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并在Step1考试中取得了260分的优异成绩。
CK备考(1年准备)
在成功通过Step1后,我成为百科医学的讲师,通过授课收入支持后续备考。利用这份收入,我开启了CK考试的备考之旅。
经过一年的准备,我参加了CK考试并取得248分。虽然这个分数距离顶尖水平尚有差距,但对于临床应用而言已足够。相较于Step1,CK的题目呈现形式更为复杂:
- 单题篇幅长达一页
- 更侧重临床案例分析
- 考察临床决策能力
可能就是这些原因让我的分数没有像step1一样那么高。尽管如此,这个成绩完全能够满足后续发展需求。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回顾整个备考过程,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关键作用。独自备考容易陷入信息孤岛,而团队学习能带来显著优势:
- 资源整合:共享优质复习资料,避免重复劳动
- 知识互补:不同成员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角度各异,可相互启发
- 心理支撑:定期交流能缓解焦虑情绪,保持积极心态
特别建议准备USMLE的考生:
- 至少组建3-5人的学习小组
- 每周固定时间进行集体学习,提前订好每周学习的材料和内容
- 分享做错题目,相互讨论
团队的力量不仅提升学习效率,更能在漫长备考期中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这种集体奋斗的经历,将成为职业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CS考试失败与教训
这两个考试(Step1和CK)的成功让我信心倍增,于是萌生了一鼓作气攻克CS考试的想法。
大五时,我获得学校与美国高校的交流学习机会,通过向朋友借款和担任讲师的授课收入,第一次踏上了赴美之旅,在UC Davis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内科观察学习(OB)。
初到美国,现实给了我沉重一击——我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远低于预期,完全无法与当地人进行有效沟通。听力尚可通过大量泛听逐步改善,但口语问题更为棘手——我的发音基础存在根本性错误,若不彻底纠正发音习惯,再多的练习也难以让他人理解我的表达。由于发音障碍导致交流困难,我逐渐陷入恶性循环:越怕说错就越不敢开口,最终将自己局限在华人社交圈中,错失了宝贵的口语练习机会。
当时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经济压力巨大——赴美交流的往返费用已是不小开支,专业纠音培训的高昂费用更让我望而却步;另一方面,CS考试报名费同样不菲。权衡再三,我怀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赌徒心态,咬牙报名了CS考试。
然而现实再次给我当头棒喝——CS考试因"Spoken English Proficiency"项未达
标而挂科。这个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不仅抹杀了我Step1和CK的高分优势,更让我一度陷入自我怀疑。那段时间,我几乎要放弃USMLE这条路。所幸前辈和
朋友们及时伸出援手,他们不仅给予精神鼓励,更推荐了极具针对性的学习资源——《American Pronunciation Workshop》视频教程(b站可以找到对应视
频)。
这个视频从最基础的字母发音教起,通过夸张的口型示范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发音模式。我如获至宝,决心彻底打破原有发音习惯,将每个音标视为全新知
识重新学习。具体执行过程包括:
1. 系统性纠音训练:反复观看教学视频,逐个音标跟读模仿
2. 建立反馈机制:每日录制发音练习,请英语较好的朋友指正
3. 沉浸式语言环境:通过Reddit平台结识语言交换伙伴,每日固定时段进行英语对话
经过几个月的密集训练,我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语言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科学方法和持续投入才能突破瓶颈。
在语言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研一期间我第二次前往美国UNMC(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内科OB。此次赴美期间,我第二次报名参加
CS考试,并顺利通过。然而,成绩公布时间为10月份,导致我直到2018年10月中旬才获得ECFMG认证。随后立即申请内科住院医师匹配(match),但未收到任何面试邀请。
Match失败与教训
当时我主观地认为,第一次匹配失败的原因仅仅是申请提交时间较晚(10月才提交),而完全忽略了其他可能因素——例如推荐信质量不佳(英语能力不足期间完成的OB项目)、CS两次通过记录的影响等。基于这些误判,同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我放弃了继续申请OB项目的计划。我当时计划2019年继续申请,盲目相信只要提交申请就一定能匹配成功,完全没有考虑若2019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9月申请未获匹配的备选方案。这种短视导致后续匹配失败后,我发现自己已失去应届生身份,而上海规培医院的内科和外科岗位几乎只招收应届生,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职业发展困境。事后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做任何重要决定时都必须制定备用方案——如果未能匹配成功,下一步该如何应对?只有提前规划好退路,才能在遭遇挫折时保持主动,为未匹配成功的情况做好充分准备。
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完成Step3考试并再次申请内科住院医师匹配,虽然获得了面试机会,但最终仍未匹配成功。
自我原因分析:
1. CS两次通过记录的影响
- 多数住院医师项目会通过系统自动筛选候选人,CS第二次通过的记录直接导致我的申请被过滤掉
2. 推荐信质量不足
- 两个内科OB项目的推荐信质量存疑:
✓ 给我写推荐信的attending私下反馈建议我改善英语水平
✓ 性格内向加上英语能力不足,OB期间基本保持沉默,未主动表现专业能力,也未做任何presentation
✓ 申请推荐信时,未向attending提供完整的CV、个人陈述及实习成果清单,导致推荐信内容空洞,推测attending只能草草应付
3. 面试准备不足
- 虽然准备了常见问题的答案,但未与同期申请人进行模拟面试练习
- 现场面试时明显感到回答生硬,像是背诵答案,甚至出现忘记准备内容的情况而当场卡壳
4. 社交能力短板
- 长期处于"成绩好就行"的国内教育环境中,不善于与residents、attending建立良好关系
- OB期间未能主动寻求反馈或建立职业网络
5. 申请材料粗糙
- 个人陈述(PS)完全自行准备,未寻求英语母语者润色
- 未针对不同项目定制申请材料,缺乏个性化内容
6. 语言环境不足
- 尽管有所提升,但英语口语能力仍不足以支撑高强度专业交流
Match失败后的成长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我无法继续赴美实习。当时已背负近十万元债务(包括历年考试费用和交流项目开销),经济压力巨大。为维持生活并偿还欠款,我开始寻找全职工作机会。
由于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未及时规划备选方案,我失去了应届生身份。在上海申请规范化培训(规培)时,只能选择急诊科、儿科或家庭医学科等专业方向
。再加上规培的薪资远不足以支撑我再次赴美深造的计划。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转向药企领域寻找机会。
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一家知名外资药企担任医学联络官(Medical Science Liaison)。这份工作主要是和不同地方医院的主任副主任沟通,传递最新的医学知识,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专业沟通能力。一年后,我跳槽至一家内资药企担任临床研究医生,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全流程管理。这两段经历让我迅速成长——我不仅掌握了行业规范和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高效协作,以及如何在压力下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这些职场历练帮助我从单纯的“学术型学生”成功转型为“社会型职业人”。
在此期间,一位资深同行建议我考虑病理科方向:"这个专业对CS考试成绩要求相对宽松"。带着好奇心,我开始系统了解病理学科。通过https://www.pathelective.com/intro-to-ap-home等专业资源,我学习了病理学的基础知识框架;参加ANACP组织的导师计划(Mentorship Program),有幸获得Pathologist Dr. Li的指导。在专业导师的引领下,我深入了解了美国病理医师的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路径。
这段探索过程颠覆了我对病理学的传统认知——原来临床病理学(Clinical Pathology)与我在USMLE Step1阶段学习的内容高度重合,而解剖病理学(Anatomic Pathology)同样充满挑战与乐趣。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的性格特质与病理科工作高度契合:喜欢深入钻研问题、追问事物本质,并享受独
立寻找答案的过程;同时,不擅长频繁直接接触患者的特点,在病理科工作中反而成为优势。这种自我认知的觉醒让我明确:病理科才是最适合我的职业发
展方向。
2022年底国内新冠疫情管控放开后,我重新燃起赴美深造的梦想。通过ANACP组织的“导师-学员”匹配项目(Mentor-Mentee Program)有幸结识的病理医生 Dr. Li。过去两年多来,Dr. Li在职业规划、申请策略等方面给予我悉心指导,她的专业建议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在此特别推荐这个项目——它每年年初开放申请,是申请住院医的朋友减少走弯路的优质平台。
2023年4月,我首次感染新冠病毒,症状严重并引发长新冠综合征,表现为持续性耳鸣、眩晕、心动过速、荨麻疹及运动耐力丧失等症状。尽管多次就医检
查,但始终未能明确病因。目前仍受慢性耳鸣、慢性荨麻疹及慢性疲劳综合征困扰。这些健康问题曾一度让我萌生放弃出国深造梦想的念头。
尽管面临健康挑战,我仍决定为病理科住院医师规培申请做最后一次尝试。经过慎重准备,我在2024年4月获得两个OB(Observer-ship)机会后,辞去了药
企临床研究医生的工作,并做好了两次匹配尝试的资金储备。此次职业决策基于以下几点深思熟虑:
1. 经验积累优势
- 过去两年完整的III期临床试验经历,使我在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团队协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 若首次匹配未成功,这些专业经验将显著提升我再次求职的竞争力
2. 经济保障规划
- 三年药企工作收入积累,使我能够在节省开支的前提下储备足够资金支持两年美国实习生活
- 足够的经济储备为我提供了“二次挑战”的底气
3. 心理建设强化
- 首次匹配失败的经历教会我更理性的职业规划
- 经济与经验的充分准备让我在实习期间能够更自信地展现专业能力
2024年4月至2025年2月期间,我专注于申请提供H1B签证支持的项目(具体申请策略详见小红书分享),共完成8个OB项目累计26周的临床学习。
美国实习经历
-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Medical Center):4周
- 威斯康星大学附属医院(University of Wisconsin Hospitals and Clinics):4周
- Chestatee病理协会(Chestatee Pathology Associates Professional Corporation):4周
- 提交申请后新增实习:
- 密苏里大学健康中心(University of Missouri Health Care):4周
- 莱诺克斯山医院(Lenox Hill Hospital):2周
- 盖辛格健康系统(Geisinger Health):2周
- 北岸大学健康系统埃文斯顿医院(NorthShore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 - Evanston Hospital):2周
-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4周
实习收获
通过实践发现,在专业表现中展现自信尤为重要——即使提出基础性问题,只要态度诚恳,带教老师都会热情解答。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专业学习,更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申请概况
2024年9月,我向128个病理住院医师项目提交了申请,共获得13个面试邀请。其中:
- 7个项目曾参与过OB或计划后续参与(体现了connection的重要性)
- 2个项目位于既往OB过的同一城市
- 7个项目提供H1B签证支持(实习申请的时候专攻H1b项目获得的回报)最终成功匹配至我排序第2的项目
相较以往申请的改进之处
1. OB参与度与推荐信质量显著提升
通过系统性策略优化,我在OB期间获得了更具竞争力的推荐信:
a) 病理学项目的独特优势
- 减少患者沟通压力:大部分病理岗位无需直接接触患者,OB期间观察者有充足时间与住院医师(residents)和主治医师(attending)进行专业交流
- 沉浸式学习机会:
✓ 每周固定课程设置,系统补充专业知识
✓ 通过一对一病理报告签署(sign out)建立直接关系,可随时就专业问题深入探讨
✓ 不必因患者护理需求分散精力,能更专注学术交流
b) 职业社交能力成熟化
- 国内药企工作经历(2021-2024)培养了职场沟通技巧,帮助我突破社恐局限
- OB期间主动建立专业网络:
✓ 定期寻求带教反馈
✓ 主动展示改进成果
✓ 在sign out期间积极参与讨论
c) 实践操作机会拓展
- 部分项目提供解剖病理实操(如尸检、标本处理grossing),丰富了我的技术履历
d) AI工具赋能沟通
- 使用ChatGPT和Perplexity优化邮件礼仪,确保所有专业沟通准确得体
- 自动生成初稿后经人工润色,消除语法错误
e) 学术展示能力突破
- 在OB期间完成首次全英文口头报告(oral presentation):
✓ 使用AI辅助撰写幻灯片讲稿
✓ 反复模拟演练至自然流畅
✓ 成功通过语言关建立专业形象
f) 科研经历补充
- OB期间参与病理研究,发表review paper和case report,增强学术竞争力
2. 个人陈述(PS)精准优化
通过三轮迭代打磨形成最终版本:
(1)AI辅助初稿生成
(2)专家反馈整合:
- ANACP导师以及组织的PS讨论会提供结构化建议
- 资深病理医师优化专业表述
- 住院医生提供反馈
(3)个性化定制:
- 针对所有提供H1B项目单独设计结尾段落
- 使用Perplexity查询官网信息,精准匹配项目优势
- 突出"为何选择该项目"的定制化论述
3. 面试准备体系化
建立五维训练机制确保表现自然流畅:
1. 基础准备
- 自己把高频问题事先准备好答案(事先看相应的面试视频)
- AI语法校对+人工润色
2. 实战演练
- 一起申请match的小伙伴模拟面试(peer mock)
- 导师模拟面试(mentor mock IV)
- ANACP官方模拟面试
- 专业机构模拟(lanjing mock IV)
3. 临场技巧
- 多次的模拟联系后,做到了背诵框架而非逐字稿
- 设置话题转换锚点,期间会想办法把话题往自己想表达的方向去引导
- 全程微笑
4. 最终实现:✓ 回答自然不机械 ✓ 互动流畅✓ 冷场应对从容✓ 专业形象鲜明
感恩与支持系统
在北美求学期间,我得到了许多人的无私帮助,尤其需要感谢CMG的病理住院医师(residents)和主治医师(attending physicians)。他们不仅在专业上给予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上提供宝贵建议,让我能快速适应频繁更换工作地点的挑战。
情感支撑体系
独自在异国他乡奋斗,家人的支持始终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 女友的日常鼓励:我们坚持每日通话,她始终如一的陪伴让我感受到温暖,重燃奋斗动力
- 精神寄托方式:每周日参加教会活动,在祈祷中获得心灵慰藉,相信“上帝会指引我找到最好的道路”
“这种多维度的支持网络,帮助我在高压环境下保持积极心态,逐步建立起应对挑战的韧性。”
责任编辑:高磊